益生質是什麼?有什麼功效

你平時會補充益生菌嗎?補充益生菌固然重要,不過你知道若沒有搭配「益生質」功效會大打折扣嗎?讓《PRIMEPLUS 健康設計家》營養師Otis為你深入解析益生質功效、種類與副作用!

益生質是什麼?益生質的定義

益生質(Prebiotics)又稱益菌生或益生元。根據國際益生菌與益生質協會(ISAAP)的定義,益生質是指「能被宿主體內的特定微生物選擇性利用,並帶來健康益處的物質」。依照這個定義,常見的益生質有菊苣纖維(菊糖)、果寡糖、半乳寡糖、低聚糖與果膠等。

益生質 益生菌的關係

益生質可被腸道微生物分解利用,並作為益生菌的「營養來源」。主要作用是促進益生菌在腸道內的生長與定殖效率,透過增加腸道好菌群,進一步帶來許多生理功效,構成完整的調控系統。

舉例來說,益生質被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利用後,會產生乳酸並誘導免疫調節分子,進而抑制病原菌。 由於日常飲食中不易攝取大量高益生質食物,科學家研發出許多萃取與濃縮技術,有效提升益生質補充效率,作為輔助益生菌的最佳機能成分。 


)益生質有哪些?益生質種類一次看

益生質有多種類型,其中大部分屬於碳水化合物的次分類,主要為寡糖類(OSCs),多存在於蔬果與穀類中。

益生質種類1:果聚糖(Fructans)

主要包括菊糖(Inulin)與果寡糖(FOS),由 β(2→1) 鍵結所構成。研究指出,果聚糖能選擇性刺激乳酸菌的生長。 

益生質種類2:半乳寡糖(Galacto-oligosaccharides)

半乳寡糖又稱轉半乳寡糖(TOS),由乳糖經β-半乳糖苷酶催化而成。研究發現,半乳寡糖對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的生長促進效果特別顯著,尤其適合在嬰兒體內的腸道菌相。

半乳寡糖也是母乳中天然存在的成分,幫助嬰幼兒建立多元的菌叢,增加腸道保護力。因此,常被添加到嬰兒奶粉、幼兒奶粉和銀髮保健奶粉中,作為益生質。 

益生質種類3:葡萄糖寡糖(Glucose-oligosaccharides)

葡萄糖寡糖由多個葡萄糖以β-1,4鍵連接組成,最常見的是異麥芽寡糖( IMO),能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、幫助消化,並可能調控膽固醇和血糖。 

益生質種類4:抗性澱粉(Resistant starch)

抗性澱粉是一種無法在上消化道被分解的澱粉,但可被腸道菌發酵,因而也被歸類成益生質。

研究顯示,青春雙歧桿菌(B. Adolescentis)可分解抗性澱粉,產生大量乙酸與乳酸,強化腸道屏障與神經調節效果。 

益生質種類5:其他寡糖

除了上述之外,最新研究發現其他寡糖也具有益生質效果。例如,果膠(Pectin)中的果膠寡糖能調節免疫功能,緩解過敏症狀;由木醣聚合形成的木寡糖(XOS)也具有明顯增殖益生菌的效果。 

益生質種類6:非碳水化合物

雖然大部分益生質是碳水化合物,但也有部分非碳水化合物化合物具有益生質潛力,例如可可來源的黃烷醇(Flavanols)能增進乳酸菌的活性。 


益生質功效有哪些?益生質好處全解析

益生質被分解後的主要產物是短鏈脂肪酸(SCFAs),能透過腸道上皮細胞擴散並進入血液循環。因此,益生質不僅能影響腸道,還能幫助調節身體其他器官與系統。

目前已知在中樞神經、免疫與心血管等方面,都展現出不同層面的保護作用。

益生質功效1:輔助大腸直腸癌治療

益生質的發酵產物如丁酸,能透過誘導癌細胞凋亡。臨床試驗發現,結合補充鼠李糖乳桿菌、雙歧桿菌與菊糖,可強化上皮屏障的完整性與功能,從而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。 

益生質功效2:提升免疫功能

益生質可藉由增加保護性微生物的數量來提升免疫功能。動物與人體研究都發現,益生質能透過促進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的生長,減少有害細菌的數量。

此外,益生質還能誘導各種免疫分子的產生,並從媽媽身體傳輸給孩子,幫助胎兒免疫系統發育。 

益生質功效3:促進神經健康

益生菌與益生質能透過「腸腦軸線 (gut-brain axis)」產生多種機制,進而改善中樞神經功能。在臨床應用中,降低或控制部分精神疾病的發生率,如憂鬱症、焦慮、自閉症、思覺失調及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。 

雖然目前還未完全了解益生菌、益生質、腸道與大腦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,但可以肯定益生質扮演重要的輔助角色。 

益生質功效4:促進皮膚健康

近年研究發現,補充益生質有益皮膚健康。例如,補充益生質可降低未滿6個月嬰幼兒的過敏性皮膚疾病(如異位性皮膚炎)風險與嚴重程度。

在女性族群,無論是否搭配益生菌,補充半乳寡糖(GOS)都能顯著改善皮膚屏障功能並減少水分流失。 

益生質功效5:促進鈣質吸收

由於全球普遍存在鈣質缺乏的問題,許多臨床試驗試圖探討如何透過益生質提高礦物質(如鈣)的利用率。

研究結果顯示,每日攝取5至20公克的乳果糖、轉半乳寡糖(TOS)或菊糖搭配低聚果糖,都可顯著增進鈣吸收效果。 

益生質功效6:促進心血管健康

益生質可透過降低體內發炎因子,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(CVD)風險。在具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群中,補充半乳寡糖(GOS)12 週後,血液中總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(TG)以及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)的比率都顯著下降。 

為期10年的統合分析發現,增加攝取果聚糖可使三酸甘油酯(TG)平均下降約 7.5%,選擇適合的益生質,來達到心血管保護作用。 


)益生質安全性高嗎?速看益生質副作用!

益生質被認為不會造成嚴重副作用,其少數不適多與突然過量攝取導致的消化道滲透壓變化有關,常見症狀包括滲透性腹瀉與腹脹等。如果攝取過高(40–50 克/天)可能引發脹氣與腹瀉。建議每日攝取 2.5–10 克,發揮功效的同時也將副作用的可能性降低。 


)益生質如何補充?含益生質、益生菌、後生元的完整配方

在挑選腸道保健產品時,建議優先選擇同時含有 益生菌(Probiotics)、益生質(Prebiotics)與後生元(Postbiotics) 的三合一配方,能從多層面全面促進腸道健康。 

  • 益生菌(Probiotics):對人體有益的活菌,當攝取足夠的量時,能產生許多健康益處。主要包括改善消化道機能、幫助排便順暢與調節免疫功能等。 
  • 益生質(Prebiotics):作為益生菌的營養來源,能被好菌選擇性地發酵利用,促進有益菌在腸道內的生長與定殖,改善菌相平衡。 
  • 後生元(Postbiotics):是益生菌代謝後產生的功能性物質,包括短鏈脂肪酸、細胞壁成分與多種酵素等,具有抗發炎、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等作用。

三合一的完整配方可提供短期快速舒緩與中長期調養等多重效果,從根本強化腸道功能,達到全身性的保健效果。其實不難發現,益生質的人體功效已有明確方向,如果能深入掌握益生質的作用機制,未來能更好輔助益生菌,作為更優化的機能性成分。

 

延伸閱讀

【實證營養學】益生菌種類及功效、挑選原則總整理

一篇文章帶你了解後生元是什麼,後生元功效有哪些?會有後生元副作用嗎?

 

本文參考資料:

◆ Medawar E, Beyer F, Thieleking R, et al. Prebiotic diet changes neural correlates of food decision-making in overweight adults: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within-subject cross-over trial. Gut. 2024;73(2):298-310. Published 2024 Jan 5. doi:10.1136/gutjnl-2023-330365

◆ Davani-Davari D, Negahdaripour M, Karimzadeh I, Seifan M, Mohkam M, Masoumi SJ, Berenjian A, Ghasemi Y. Prebiotics: Definition, Types, Sources, Mechanisms,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. Foods. 2019 Mar 9;8(3):92. doi: 10.3390/foods8030092. PMID: 30857316; PMCID: PMC6463098.

◆ Ambrogi V, Bottacini F, Cao L, Kuipers B, Schoterman M, van Sinderen D. Galacto-oligosaccharides as infant prebiotics: production, application, bioactive activiti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. Crit Rev Food Sci Nutr. 2023;63(6):753-766. doi:10.1080/10408398.2021.1953437

◆ Ansari F, Neshat M, Pourjafar H, Jafari SM, Samakkhah SA, Mirzakhani E. The role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modulating of the gut-brain axis. Front Nutr. 2023 Jul 26;10:1173660. doi: 10.3389/fnut.2023.1173660. PMID: 37565035; PMCID: PMC10410452.

◆ Moro G, Arslanoglu S, Stahl B, Jelinek J, Wahn U, Boehm G. A mixture of prebiotic oligosaccharides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topic dermatitis during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age. Arch Dis Child. 2006;91(10):814-819. doi:10.1136/adc.2006.098251

 

*如欲轉載.請註明出處及附原文網址,謝謝!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