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加入會員並綁定LINE現折150元起
限時活動|加入會員任選2件9折
全館消費滿1,000即享免運費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
現代人飲食最大的問題之一,無疑是「鈉攝取過量」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估算,全球每年約189萬起死亡與高鈉攝取有關,風險不容低估。趕快跟著《PRIMEPLUS 健康設計家》營養師 Otis,一起深入了解鈉的營養相關知識,從今天開始精準攝取吧!
鈉(Sodium, 𝑁𝑎)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礦物質之一,對維持神經與肌肉功能、體液平衡以及血壓調節都扮演關鍵角色。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鈉,所以必須透過飲食攝取。然而,現代人飲食精緻化且含有過多加工食品,缺鈉的情況非常少見;反而多數人因鈉攝取過量,導致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。
鈉是一種礦物質,而食鹽則是含鈉的化合物,化學名稱為「氯化鈉」。一般來說,食鹽約含 40% 鈉(每克食鹽約含 400 毫克鈉)。但食鹽會因不同的來源(如海鹽、岩鹽)、加工方式(如精製鹽)及調整成分(如碘鹽、低鈉鹽)而有不同的鈉含量。
除了食鹽之外,鈉也存在於牛奶、肉類、海鮮等天然食物中。然而,在現代飲食中,加工食品(如麵包、加工肉品、零食)以及調味醬料(如味精、醬油、魚露)是鈉的主要攝取來源。
雖然現代人普遍有鈉攝取過量的問題,但鈉具有許多生理功能,維持適當攝取非常重要。作為人體中最主要的細胞外陽離子,血液中鈉的濃度由腎臟、內分泌、免疫與神經系統共同調控,確保維持在穩定範圍內,才能正常發揮以下生理功能。
鈉是調節體內水分總量與分布的核心離子,能影響滲透壓與腎臟水分再吸收,幫助維持細胞間液的正常容量,有效預防脫水。
鈉透過控制體液分布,間接影響血容量與血壓,主要調節機制為腎素–血管收縮素–醛固酮系統(RAAS),有助維持血壓穩定與心血管健康。
鈉有助於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,達到電解質平衡,並與其他電解質(如鉀、氯、鈣、鎂)產生協同或拮抗作用,對於細胞的生長、分裂及信號傳導非常重要。
鈉參與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形成,是神經訊號傳遞的關鍵步驟,使神經訊息能夠精準快速傳導,並影響反射、感覺傳遞與自主神經調控等功能。
鈉參與肌肉收縮與放鬆的過程,透過鈉-鉀泵維持跨膜電位,協助肌肉纖維正常反應,進而維持骨骼肌運動、心肌收縮及平滑肌功能。
鈉參與腸道對葡萄糖、氨基酸及其他電解質的運輸,能促進營養素吸收效率,間接影響能量代謝功能。
事實上,人體有很好的鈉離子調控機制,約 90% 的鈉可由腎臟代謝排出,因此短時間攝取大量鹽分通常不會造成立即血壓升高。然而,長期高鈉攝取就與高血壓、心臟疾病及中風風險增加有直接關係。
多數專業機構倡導「低鈉攝取」的主因,來自多項大型流行病學與系統性研究結果。以 2020 年涵蓋 616,905 名受試者的研究為例,高鈉攝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低鈉攝取者高出 19%,且每增加 1 公克鈉攝取,心血管疾病風險約上升 6%,兩者呈顯著線性關係。
不同機構對於每日鈉攝取量的建議有略為差異。台灣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 2400 毫克(約 6 公克食鹽);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)建議不超過 2300 毫克(約 5.8 公克食鹽);而世界衛生組織(WHO) 則更為嚴格,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 2000 毫克(約 5 公克食鹽)。
因此,美國心臟協會(AHA) 進一步建議,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以 1500 毫克為理想目標,能更有效地降低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相關風險,不建議低於500毫克。
根據美國國家學院(NASEM)建議,嬰幼兒與兒童的鈉攝取量應隨年齡及熱量需求調整,0–6 個月嬰兒的建議攝取量以母 乳中的鈉含量為基準,6–12 個月則同步考量副食品來源;1 歲以上兒童因腎臟功能成熟,可依成人的建議量下修,如下:
| 年齡 | 適當攝取量( 毫克/日) |
| 0–6 個月 | 110 |
| 7–12 個月 | 310 |
| 1–3 歲 | 800 |
| 4–8 歲 | 1000 |
| 9–13 歲 | 1200 |
| 14歲以上 | 1500 |
許多專業醫療人員與營養學家也建議,以含鉀的低鈉碘鹽取代一般食鹽,以促進胎兒與幼兒的腦部發育,並維持正常的認知與神經功能。
但除了調味料以外,食物中也有鈉離子,有完整計算每日攝取量有一定難度,以下是減鈉的策略,方便大家依照大方向執行:
除了食鹽之外,許多人會忽略由加工食品帶來的鈉含量,仔細閱讀營養標示對於控制鈉攝取量非常重要。在台灣,若食品要標示「低鈉」、「少鈉」、「薄鈉」、「微鈉」等字樣,每 100 公克鈉含量需低於 120 毫克,透過注意食品包裝的營養宣稱、營養標示與份量,更精準控制攝取。
減鈉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減少食鹽的使用量。可以嘗試以其他調味方式取代食鹽,在不增加鈉攝取的前提下,同樣提升食物風味。如烹調、烘焙或用餐時改用香草、黑胡椒、大蒜、辣椒或檸檬汁等香料或食材調味,並且以新鮮、低加工食材為主。
鉀與鈉在體內具有拮抗作用,鉀能促進鈉排出並使血管舒張,有助於降低血壓。美國心臟協會(AHA)建議正在嘗試預防或治療高血壓的成人,每日攝取 3500-5000 毫克鉀,因此應多吃富含鉀的食物,例如水果、蔬菜、全穀與低脂乳製品等。以常見食物為例:一根香蕉約含 451 毫克鉀、半杯熟地瓜則含約 286 毫克鉀。
【煥然設計】極校纖窈飲精選三大科學實證成分,每日1至2包幫助促進代謝,提升日常活力!
玉米水溶性纖維等膳食纖維可與膽鹽作用,協助維持正常鈉代謝。結合高纖與低鈉飲食,有助於促進理想代謝狀態。
菊苣纖維可幫助維持生理機能,提升飽足感,並有效調整波動體質。
蔬果發酵精華含有鉀、鎂與多種膳食纖維,與鈉產生拮抗作用,維持營養素間的平衡狀態。
延伸閱讀
|【實證科學】4招快速幫助排便?排便次數、食物、運動完整解析
|【實證營養學】菊苣纖維是什麼?完整解析菊苣纖維功效、副作用、與吃法
本文參考資料:
◆ Wang YJ, Yeh TL, Shih MC, Tu YK, Chien KL. Dietary Sodium Intak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-Response Meta-Analysis. Nutrients. 2020 Sep 25;12(10):2934. doi: 10.3390/nu12102934. PMID: 32992705; PMCID: PMC7601012.
◆ Gowrishankar M, Blair B, Rieder MJ. Dietary intake of sodium by children: Why it matters. Paediatr Child Health. 2020 Feb;25(1):47-61. doi: 10.1093/pch/pxz153. Epub 2020 Feb 6. PMID: 32042243; PMCID: PMC7002818.
◆ https://www.heart.org/en/healthy-living/healthy-eating/eat-smart/sodium/how-much-sodium-should-i-eat-per-day
◆ https://www.fda.gov/food/nutrition-education-resources-materials/sodium-your-diet
*如欲轉載.請註明出處及附原文網址,謝謝!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