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【新會員限定】首次加入會員現折150元起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你是否曾想過透過飲食來穩定血糖或減重呢?那麼你一定對「低GI飲食法」不陌生。隨著營養科學的進步,這種飲食法已經有了全新的風貌,讓《PRIMEPLUS 健康設計家》營養師Otis帶你全面掌握精髓!
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肥胖等代謝症候群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難題。根據預測,2040年時糖尿病盛行率將達10.4%,肥胖人口更可能突破11億,而這些現象與高GI飲食習慣高度相關,因此「低GI飲食法」被認為是有效的應對方式之一。
透過選擇合適的低GI食物,能有效調節腸道荷爾蒙訊號,幫助穩定血糖並控制體重,從源頭解決各種代謝症候群。
執行低GI飲食法前,必須先了解升糖指數(Glycemic Index; GI值)與升糖負荷(Glycemic Load; GL值),它們是攝取特定食物後影響血糖的量化指標。
需注意的是,雖然選擇低GI食物有助血糖管理,但GI值僅考慮「某食物相對的升血糖能力」,未反映「實際食用份量」。
以哈密瓜為例,雖然整顆的GI值偏高 (約為 65–70),如果實際上只吃三分之一,GL值只有約11或更低,對血糖的影響相對有限,控制整體GL值才是最重要,且長期有效的方式:
定義 | 公式 | 數值判定 (%) | |
升糖指數(GI值) | GI值是衡量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在餐後2小時內對血糖影響的指標 | GI值=特定食物血糖曲線下面積 / 標準食物 (葡萄糖或白麵包)血糖曲線下面積 × 100 | 低<55 |
中55–69 | |||
高≥70 | |||
升糖負荷(GL值) | GL值是同時考慮GI值與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總量後,對餐後血糖影響的綜合評估 | GL值=GI × 食物中可利用碳水化合物(克)/100 | 低<10 |
中11–19 | |||
高>20 |
低GI飲食法的核心理念是選擇低GI值食物(GI<55),並讓整體飲食具備低GL值特性(GL<10),幫助穩定血糖並增加飽足感。然而,食物標籤不會直接標示GI與GL值,除了上網查閱之外,也可以掌握以下技巧執行低GI飲食:
高GI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,使胰島素瞬間大量分泌,隨後血糖急降,引起低血糖,讓人強烈渴望進食,造成血糖更劇烈波動,形成惡性循環。
相反地,低GI飲食可幫助血糖控制,根據2019年的大型系統性研究,執行低GI飲食能降低糖化血色素(HbA1c)、空腹血糖、BMI、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(LDL),並且對於糖尿病前期、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的成人與兒童都有類似效果。
低GI飲食能有效調節腸道分泌荷爾蒙,向大腦發出「停止進食」的訊號,幫助控制食量、延長飽足感、降低熱量攝取。系統性分析顯示,低GI飲食對體重、BMI、低密度脂蛋白(LDL)及總膽固醇有小幅但顯著的改善效果。在血糖正常人群中,如果將飲食的GI值下降20點以上,對體重與總膽固醇的降低效果更佳。
研究發現,隨著全球飲食中GL值(55–290 g/d)與GI值(47–82 U)的增加,高GI值與高GL值飲食與與冠心病(CHD)風險呈現正相關,降低飲食的GI值與GL值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相關風險。
我們根據2021年系統性回顧,在4000種食物中推薦適合在日常飲食中增加攝取的低GI食物供大家參考:
食物 | GI | 推薦原因 |
黃豆 | 16 | 富含可溶性纖維、抗性澱粉與優質植物性蛋白 |
鷹嘴豆 | 28 | |
扁豆 | 32 | |
豆漿 | 34 | |
脫脂牛奶 | 37 | 乳糖釋放緩慢,並含有蛋白質,可協助維持血糖穩定 |
熟胡蘿蔔 | 39 | 富含豐富纖維與抗性澱粉 |
水果優格 | 41 | 乳蛋白與脂肪能降低醣類吸收速度,但需避免額外添加糖漿或果醬 |
全麥義大利麵 | 48 | 以全穀製作,纖維與蛋白質含量高,消化速度較慢,相較於白麵條是更好的選擇 |
蔬菜湯 | 48 | 湯品水分比例高、纖維含量充足,整體醣含量偏低 |
香蕉 | 51 | 含有抗性澱粉與可溶性纖維,未完全熟透時更好 |
印度薄餅 | 52 | 採用全麥製作,膳食纖維豐富 |
米粉 | 53 | 結構緊密且會吸水,雖為澱粉類食物,升糖反應相對較低 |
雜糧麵包 | 53 | 含全穀與種子提升膳食纖維比例 |
熟芋頭 | 53 | 富含抗性澱粉,升糖反應低於一般白米,可取代白飯作為主食 |
燕麥片 | 55 | 含β-葡聚糖可延緩醣類吸收 |
低GI飲食是一種適合大多數人的健康飲食原則,對特定族群更有幫助:
低GI飲食的魅力在於,它能兼顧穩定血糖、管理體重以及降低慢性疾病風險,帶來多種好處。不過,GI值並不是判斷飲食健康與否的唯一標準,例如有些低GI食物可能含有高脂肪或高鈉,需特別留意。
實際操作上,掌握「以低GI食物替代高GI食物」並控制「碳水化合物總量」,就能踏出改變的第一步;再搭配多元、均衡且天然的飲食原則,真正吃出健康!
《PRIMEPLUS健康設計家》持續更新 「健康知識Plus專欄」,提供各種健康營養素知識、生活食安等議題,讓全家人都能正確應對健康上各種問題,提升生活品質、輕鬆擁抱健康,快來看看更多其他文章吧!
延伸閱讀
本文參考資料:
◆ Ni C, Jia Q, Ding G, Wu X, Yang M. Low-Glycemic Index Diets as an Intervention in Metabolic Disease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Nutrients. 2022 Jan 12;14(2):307. doi: 10.3390/nu14020307. PMID: 35057488; PMCID: PMC8778967.
◆ Zafar MI, Mills KE, Zheng J, et al. Low-glycemic index diet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diabete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Am J Clin Nutr. 2019;110(4):891-902. doi:10.1093/ajcn/nqz149
◆ Zafar MI, Mills KE, Zheng J, Peng MM, Ye X, Chen LL. Low glycaemic index diet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obesity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Obes Rev. 2019;20(2):290-315. doi:10.1111/obr.12791
◆ Atkinson FS, Brand-Miller JC, Foster-Powell K, Buyken AE, Goletzke J. International tables of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values 2021: a systematic review. Am J Clin Nutr. 2021;114(5):1625-1632. doi:10.1093/ajcn/nqab233
*如欲轉載.請註明出處及附原文網址,謝謝!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