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【新會員限定】首次加入會員現折150元起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超市常見的糖果、餅乾、醃製肉品、火鍋料、泡麵、飲料等往往是熱銷商品,但你知道它們都可能含有食品添加物嗎?近幾十年來,為了不同需求,食品中的添加物急劇增加,它們真的安全嗎?讓《PRIMEPLUS 健康設計家》營養師 Otis帶你一次看懂!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官方定義,食品添加物是因特定目的額外加入食品中的物質。它們本身不單獨作為食品食用,而是用於提供食品顏色、味道或香氣、延長保存期限等,以確保食品從生產、倉儲、運送及最終到達消費者的過程,都能維持好的品質與安全性。
不論來源為何,所有食品添加物在使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評估。為此,國際上有許多專責審查的機構,如世衛組織(WHO)與糧農組織(FAO)共同成立的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(JECFA),而在台灣則是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(TFDA)作為中央主管機關進行管理等。
食品添加物的來源非常多元,可能是天然來源 (如植物、動物、礦物),也可能是人工合成。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有數百種,皆照不同功能精心設計。根據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》,可以依用途類別分為17大類:
類別 | 機制 | 常見範例 |
防腐劑 | 抑制微生物生長,防止食品腐敗,延長保存期限 | 苯甲酸(安息香酸)、己二烯酸(山梨酸)、丙酸及其鹽類 |
抗氧化劑 | 防止油脂氧化酸敗,避免食品變色、變味 | 維他命E(生育醇)、BHA、BHT、異抗壞血酸鈉 |
漂白劑 | 去除食品不良色澤,或抑制加工過程中產生褐變 | 亞硫酸鈉、亞硫酸氫鈉 |
保色劑 | 保持肉類製品的鮮紅色澤,並防止肉毒桿菌滋生 | 亞硝酸鈉、硝酸鈉 |
殺菌劑 | 殺滅或抑制食品中之微生物 | 過氧化氫(使用後需去除殘留) |
膨脹劑 | 在烘焙時產生氣體,使產品膨鬆、增加口感 | 碳酸氫鈉(小蘇打) |
品質改良劑 | 改善食品的質地、外觀或加工性能 | 碳酸鈣、三偏磷酸鈉、二氧化矽 |
營養添加劑 | 強化、補充食品中的營養成分 | 維他命(如葉酸)、礦物質(如碳酸鈣)、胺基酸(如牛磺酸 |
著色劑 | 賦予或增強食品色澤,提升視覺吸引力 | 食用黃色4號、食用紅色6號、焦糖色素、二氧化鈦(白色著色劑) |
香料 | 提供或增強食品的口味與香氣 | 香莢蘭醛、乙酸乙酯、各類天然及合成香料 |
調味劑 | 賦予或增強食品的風味(酸、鮮、鹹等) | 檸檬酸(酸味)、麩胺酸鈉(味精,鮮味)、琥珀酸鈉(鮮味) |
甜味劑 | 提供甜味,通常為低熱量或無熱量之代糖 | 阿斯巴甜、蔗糖素、醋磺內酯鉀(ACE-K)、木糖醇 |
黏稠劑 | 增加食品的黏稠度,創造滑順或濃稠口感 | 果膠、關華豆膠、鹿角菜膠、羧甲基纖維素鈉(CMC-Na) |
結著劑 | 提高肉類或魚漿製品的結著性與保水性 | 磷酸鹽類(如焦磷酸鈉、磷酸鈉) |
乳化劑 | 使水與油均勻混合,防止分離,維持品質穩定 | 脂肪酸甘油酯、蔗糖酯 |
載體 | 作為其他添加物的溶劑或稀釋劑,幫助均勻分散,穩定性能 | 丙二醇、甘油 |
食品添加物究竟安不安全,並沒有「黃金標準」,也就是說很難單獨針對是否添加某一種添加物,就斷定整體的安全性,主要仍以是否合法或適量添加來判斷。
近年有一種新的觀點認為:添加物可有效防止急性食物中毒,卻可能造成慢性食物中毒。原因在於,有些食品添加物的添加初衷是抑制食品中有害化學物質或微生物,並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,但當添加過量而變成超加工食品(Ultra-processed foods, UPFs)後反而會造成危害,過量攝取下增加慢性疾病(如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)風險。
根據2019年美國國衛院(NIH)的大型研究,在營養成分相同的情況下,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每日會多攝取約500大卡並迅速增重;並在改為低加工飲食後,狀況完全改善。這說明問題核心不在糖或脂肪比例,而是過量的食品添加物對食慾、賀爾蒙及腸道菌相等的負面影響,目前可能的食品添加物危害包含以下:
人工甜味劑有「高甜度、低熱量」特性,常被用於減糖或減重。但近年研究顯示,它們可能影響消化與代謝,甚至引發頭痛、味覺改變等神經症狀。目前較常見的人工甜味劑有阿斯巴甜(Aspartame)、醋磺內酯鉀(Acesulfame K) 與 蔗糖素(Sucralose)等,被認為可能引起發炎並且改變腸道菌相,進而影響心血管功能,但仍需更多研究佐證。「無糖甜味飲料」為日常飲食中的人工甜味劑主要來源之一,如代糖汽水、代糖茶飲、代糖能量飲料與運動飲料等,建議避免過量攝取。
人工食用色素常被添加到糖果、調味醬、飲料中以提升色澤與美觀,但使用上一直都有爭議。如過往研究發現,部分色素如紅色 3 號與紅色 40 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,雖然目前不能斷定人工食用色素對人體有長期危害,但仍建議選擇不過度調色的天然食物,減少潛在風險。
亞硝酸鈉常見於加工醃製肉品中,具有防腐、抑菌及增添風味與粉紅色澤的作用。然而,在高溫加熱後,亞硝酸鹽可能與胺類物質形成具潛在危害的亞硝胺。多項研究指出,攝取高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會增加結直腸癌、乳癌及膀胱癌風險。建議盡量各類加工肉類攝取,以少加工的雞肉、魚肉、豆類、堅果等天然高蛋白食物作為替代,能大幅度減少亞硝酸鹽的危害。
值得注意的是,儘管許多添加物對成人的影響較小,但對於發育中的兒童很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,因此在食物選擇上需要更謹慎。
在日常飲食中,我們難免會接觸到各種食品添加物,但只要掌握以下的簡單原則,就能夠在享受美食的同時,降低過量攝取的風險。
購買食品前,可以先從閱讀成分表與營養標示開始,觀察成分是否過於複雜。一般來說,成分越簡單,加工程度越低,也越接近天然食物。
日常飲食以新鮮蔬果、全穀、豆類、堅果及少加工肉類為主,減少高添加、高糖、高油、高鈉的加工食品攝取。不僅能減少攝入化學添加物,還能獲得更完整均衡的營養,有助維持體重與代謝健康。
如果想進一步確保降低食品添加物的攝入,建議優先選擇具有第三方無添加認證(如國際 A.A. 無添加認證)的食品與保健品。透過嚴格的標準與審查,能確保產品未使用特定的化學添加物或高風險成分,讓營養補充更安全、更安心。
【守護設計】護益生®益生菌 秉持最高潔淨理念, 100%絕無添加任何化學添加物,通過國際 A.A. 100%無添加認證,使用獨家「FamiPro聯合守護複方」,以「益生菌+益菌生+後生元」全面顧及各年齡層家人的需求,建立更完善的保健新標竿,用專業給全家人最好的守護。是一款能照顧您與全家人健康的專屬益生菌。
總結來說,食品添加物的使用必須在食品安全、消費者體驗與功能效果之間取得一個平衡,同時盡可能回歸到天然、純淨的基準點。透過理解食品添加物的作用與風險,我們可以在享受現代飲食便利性的同時,更聰明地選擇,為健康與生活品質把關。
延伸閱讀
本文參考資料:
◆ 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food-additives#:~:text=Food%20additives%20are%20substances%20primarily,foods%20that%20are%20traded%20internationally.
◆ Warner JO. Artificial food additives: hazardous to long-term health?. Arch Dis Child. 2024;109(11):882-885. Published 2024 Oct 18. doi:10.1136/archdischild-2023-326565
◆ Hall KD, Ayuketah A, Brychta R, et al. Ultra-Processed Diets Cause Excess Calorie Intake and Weight Gain: An Inpati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d Libitum Food Intake. Cell Metab. 2019;30(1):67-77.e3. doi:10.1016/j.cmet.2019.05.008
◆ Ghusn W, Naik R, Yibirin M.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on Human Health and Cancer Association: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Review. Cureus. 2023 Dec 29;15(12):e51299. doi: 10.7759/cureus.51299. PMID: 38288206; PMCID: PMC10822749.
◆ Iqbal MP. Trans fatty acids -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. Pak J Med Sci. 2014 Jan;30(1):194-7. doi: 10.12669/pjms.301.4525. PMID: 24639860; PMCID: PMC3955571.
*如欲轉載.請註明出處及附原文網址,謝謝!*